自从周王朝东迁以来,礼仪、乐曲、征战与讨伐的权力都逐渐由诸侯掌握,周王依旧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尊崇地位。各地诸侯通过与神灵的盟约来标榜自己的霸主身份,而周王则为此授予正式认可。春秋时期,天子与霸主并存,共享王权的不同层面,表明“天”的神灵力量依然在实际政治中产生影响。夷夏关系中股网,亦是春秋霸权的背景之一,在这一时期,夷夏之间既有争斗也有联合。其之间的界限,实际上比后来的历史更为模糊。进入春秋后,多个霸主的争霸使得夷夏之间的互动不断加深,推动了中华民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。
春秋时期,虽然礼崩乐坏,社会动荡,但诸侯并未废除周王的地位,各国并没有自立为王并并立于天下。相反,霸主的出现表明了自殷商、西周以来的政治惯性仍在延续,周王与霸主在权力上平分秋色,各自肩负起不同的责任与义务,保持了“尊礼守信”的社会秩序。霸主的政治行为并非与天子背道而驰,反而是在天子的框架下与诸侯互动,彼此维护春秋时期的传统秩序,尽管礼乐破碎,但天下依然维持某种形式的秩序。
从周王与霸主的关系来看,西周时期周王是宗教、政治与军事的最高权力代表,是整个天下的主宰。而到了东周时期,周王虽然依旧掌握宗教祭祀权,但政治与军事权力逐渐交由地方的大国霸主与方伯执行,周王依然被视作天下之主。春秋时期,周天子和诸侯霸主对于“天”的信仰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治国理念,这一点可以从霸主与其盟国的从属关系看出,实际上传承了西周以来的政治架构。因此,周王和霸主的历史任务,都在于维护春秋时期的社会秩序,最终的理想是依据天命治理四方,令天下百姓安居乐业。
展开剩余71%周王的影响力在春秋时期逐渐减弱,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,王权的衰落反映了周王履行天下责任的逐步减少。学界普遍认为,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:
第一阶段(公元前771年-前675年),周惠王即位前,周王仍旧享有天下共主的名号并且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。自平王东迁以来,周王控制的领土虽然有所缩小,但依旧占据着太华、外方等重要的地理位置,这让周王在春秋初期依旧拥有相当的影响力。此时,周王派兵远征,调停诸侯间的争斗,确保了王室的威严。即使在诸侯如郑国与周王室交恶时,郑庄公仍然屡次表示臣服,显示了周王的威望。王室内没有大的内乱中股网,也为周王保持了较强的权威。
第二阶段(公元前676年-前572年),周惠王至简王时期,王室因内乱而迅速衰败。惠王时期爆发的子颓之乱,成为周朝由盛转衰的标志,从这一时期开始,周王朝不得不依赖诸侯大国的帮助以维持其统治地位。随着虢国被晋国灭亡,周王朝的衰弱更加明显。随后的子带之乱,加剧了王室贵族之间的矛盾,使得周王对天下的控制日渐无力。
第三阶段(公元前571年-前475年),从周匡王到灵王时期,王室卿士之间屡次争权,最终失去了对卿大夫的控制。公元前520年,景王去世后,周王子朝发动叛乱,虽然得到晋国的援助平定,但这一事件表明了周王对天下的统治力已经大幅下降。
尽管周王朝的实权逐渐式微,但周天子始终保留祭祀权,这使得周王依然名义上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地位。即使诸侯大国实际上掌握了更多的实际权力,周天子依旧拥有不可忽视的政治象征意义。在春秋时期,霸主在“尊王”的名义下掌控政局,甚至在盟约和联合中,周王代表的地位依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当遇到特殊情况时,周天子的昭封依然能够起到关键作用。比如公元前545年,齐国因与晋国的不和而请求周天子为其“筑墙”,以求借天子之威压制晋国;再如公元前479年,卫国的新君卫庄公向周敬王禀报,请求得到合法的承认。此类例子表明,尽管周王的实际权力有限,但其祭祀权和象征性地位仍然是各国政治运作中不可忽视的因素。
春秋时期的霸主共治天下,《春秋》记载的242年间,共发生了483次战争,450次朝聘会盟。这些战争和会盟大多围绕争夺霸权展开,其中王权的认可被视为霸权的底线。霸主之间的争斗,实际上是在周王的名义下进行的,春秋霸主争斗的核心,依旧集中在晋、楚之间的南北争霸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